“羊肉是發的,不要吃”
“感冒了不要吃發物,會加重感冒”
“最近抵抗力下降,發物不要吃”
······
從小到大,耳邊好像經常會聽到一種食物叫“發物”,生病受傷時,總有一種叫“發物”的東西不能吃。
“發物”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神奇存在?
“發物“究竟是什么?
發物其實是一種民間說法,最早記載于 1406 年的《普濟方》,主要是指容易誘發某些疾病(或不舒服的癥狀)或者容易加重已有疾病的食物,并沒有固定的種類及范圍。有些食物過食會誘發宿疾,或加重已發疾病,或削弱藥力,這是食物的“發性”。
“發物”有哪些?
從現代醫學和營養學角度看,發物一般為以下幾類食物:
1.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
路上跑的、水里游的,都有可能誘發過敏,比如牛、羊、走地雞,以及魚類、海鮮。發物引發的多為過敏性疾病,而過敏原都是蛋白質,因此這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會被坊間認定為發物。熱帶水果也會被稱為“發物”,這也是因為它的過敏反應。
2.辛辣類食物
比如辣椒、洋蔥等食物,過多攝入辛辣類食物時本身就易刺激消化道,引起胃腸灼熱感、加重腹痛等消化道癥狀。
3.高嘌呤食物
海產品、內臟等較高嘌呤的食物,在痛風急性發作期會加重病情,是痛風患者的“發物”,需要忌口。
所以,大家所說的“發物”,真的一點也不能吃嗎?
答案當然是NO(不)!
“發物”相關小貼士
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,有三種可能性:
1.一些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,可能會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。
2.某些食物所含的異性蛋白成為過敏源,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復發;海鮮類食物本身含組織胺,而組織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、血漿滲出、水腫及嗜酸性白細胞增高等,從而導致了過敏反應。
3.酒類、蔥蒜等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對炎性感染病灶,極易引起炎癥擴散。
一種食物對于某些病人屬于“發物”,但對另一類病人可能具有輔助治療作用。比如體質屬熱者,羊肉就是“發物”,而寒性體質者卻不要緊。甜膩油脂類食物對痰濕肥胖者可成為“發物”,而對津液不足者則并非如此。
臨床上發物可能誘發或加重某些疾病,但另一方面,在有些疾病的治療上,還可以利用發物催發或誘發,可起到助其透發、縮短病程的作用。如對于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食用的活血之物,就可用于防治血瘀性頭痛、肩周炎;又如麻疹初期,疹透不暢,使用蘑菇、竹筍等發物,可起到助其透發、縮短病程的作用,多食海腥發物以催發牛痘等,都是利用了發物的透發作用。
所以“發物”不能吃,也是要分體質的,目前關于“發物”的問題不是很有科學依據,應該說只要沒有過敏反應和食物不耐受,吃了沒有不良反應,這些東西是可以少吃,而不是不能吃。
來源: 上海瑞金醫院、武漢協和醫院